對治人心

最近又翻了一下牟宗三先生的書,談到他的宗教立場,緣起是因為他有一篇在《人生》刊載的稿件有下面幾句話,引來爭議:

「當時所謂佛教,大抵指禪宗而言。禪宗自唐代六祖慧能往下流傳演變,開出了五宗,即五個宗派。五宗均頂盛于唐末五代。此時社會大亂,而佛教大盛,可見佛教對世道人心並無多大關係,換句話說,佛教對救治世道人心的墮落衰敗,簡直是無關宏旨的。宋初儒學,就把握這點來闢佛。佛教不能建國治世,不能起治國平天下的作用,表示它的核心教義必有所不足。」

有佛教徒讀者看了上文,給牟生寫信抗議,謂唐五代反而是佛教最衰敗黑暗的時刻,而且上文容易惹人誤解佛教的社會功能。牟生在文章中回應了讀者的投訴,也解釋了上文事實上沒有經過好好的開展,故此讀者不明瞭他下筆時背後的理念與理據是可以理解的,我在這裡也不轉述了,有興趣者可找牟生的文章《關於宗教的態度與立場》來看看(結集在《生命的學問》),我只想在這裡補充一下其他的。

佛教對世間法的態度,向來是是權非實,認真不得,隨緣應世是佛陀建議祂的追隨者所應採取的生命態度。在業力的觀念下,佛教徒明白實際上在器世間裡面有太多的事情,縱使非絕對不能逆轉,但要改變也將十分困難。人就有點像天上的雨水,要是灑落在江河之上,要不隨波逐流,根本不可能,佛教說這是一種共業。(但弔詭的是,亦正是這種隨波逐流,方能讓天上的雨水徹底融入江河之中,使人我眾生壽者四無差別,這是我化了你還是你化了我,任誰也說不清。)因此,世道是衰是榮,只關乎眾生的共業,與眾生能否解脫,絲毫沒有關係,用出世間的角度考慮,也實在是無關宏旨的,因為這並非佛教的終極目標。所以牟生說「佛教對救治世道人心的墮落衰敗,簡直是無關宏旨的」並沒有錯。不過,如果從世間法的角度審視,則又有另一番景象。既然佛教教人去惡行善,則佛教對對治世間的榮衰,卻又有積極的作用,因為眾生的共業可以經由去惡行善而慢慢的轉化,最後孕育出一個繁盛和樂的器世界。從這個角度看,佛教與對治世道人心的墮落衰敗,則還是有關宏旨的。

發表留言

Filed under Refuge 歸依處

發表留言